2010年4月15日,纏綿的春雨歇了,位于革命老區紅安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在春日的陽光下更顯莊嚴靜謐,放眼望去,滿目清新與蒼翠。
這一天,正在湖北調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來到這里,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進入陵園前行約百米,“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賈慶林主席向紀念碑敬獻了花籃并致禮后,瞻仰了紀念碑的全貌。他輕聲詠誦著碑身兩側董必武、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題詞,深情凝視著碑座兩側那展現了蘇區人民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中英勇奮斗、前仆后繼革命精神的巨幅浮雕。
紅安,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三支紅軍主力部隊。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將軍,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縣”。
賈慶林主席走過紀念碑廣場,走進董必武紀念館。這是一座中式傳統的庭院,白墻碧瓦、飛檐翹角,具有古樸典雅的風格。賈慶林主席向安放在紀念館正院的董老半身銅像三鞠躬。銅像后面是一幅萬里長城的巨幅壁畫,展示著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浩瀚胸懷。在紀念館的展廳里,賈慶林主席沿著時間的脈絡追尋這位偉人光輝而曲折的人生歷程。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議舊址)、重慶紅巖(八路軍辦事處)、西柏坡村(華北人民政府駐地)、天安門城樓(新中國誕生的地方)……偉人的足音回蕩在歷史的天空,激勵著今天的人們奮力前行。在董老1920年為私立武漢中學所題的校訓“樸誠勇毅”圖片前,在董老寫給自己的座右銘“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性習于儉,儉以養廉”圖片前,賈慶林主席一一駐足,深有感慨地表示,這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
隨后,賈慶林主席來到依山而建的李先念紀念館。在這里,賈慶林主席深切緬懷了李先念從一個普通的木匠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將軍,從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國家主席的光輝歷程。從深入敵后到經略中原,從領導湖北到為國理財,在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展廳里,賈慶林主席都放慢了腳步,深切緬懷這位偉人的歷史功績和光輝歷程。在一幅照片前,賈慶林主席再次停下了腳步。那是1988年3月29日,在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上,79歲高齡的李先念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倡導和支持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參政議政。這一理念在其后的每屆政協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踐行。
1927年11月13日,在古老的黃安縣城爆發了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武裝起義——黃麻起義。黃麻起義點燃了鄂豫皖地區革命斗爭的星星之火,使革命的烈焰燃遍了大別山區。在參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時,賈慶林主席認真觀看展室里的每一項陳設,詳細了解每一部分內容。當聽說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紅安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時,賈慶林主席神情肅穆,眼神里充滿了對烈士們的悼念之情。為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他朗誦了當地一曲膾炙人口的銅鑼謠《黃安頌》:“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歷史紀念館,賈慶林主席還看望慰問了部分老同志和革命烈士的后代,關切地詢問了他們的生活、工作等情況。賈慶林主席說,紅安人民鑄造的“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是我們重要的政治優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鼓舞我們沿著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始終銘記革命先烈的歷史功績,大力弘揚老一輩的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繼往開來、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正像賈慶林主席所說的那樣,“紅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彌足珍貴。它們會穿越歷史的時空,滋潤華夏大地,滋潤民族根基。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外的廣場上,雪松傲然挺立,桂花樹抽出了新枝。